如何优化医用气体终端的使用管理
医用气体终端作为气体系统与医疗设备及患者的直接连接点,是整个供气链条中使用频率最高、安全风险最集中的环节。优化其使用管理,不仅关乎医疗操作的便捷性与效率,更直接影响患者安全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。因此,医院必须从设计、操作、维护和监管等多方面入手,构建科学高效的终端管理体系。
优化终端布局与设计是管理的前提。在新建或改造科室时,应根据临床需求合理规划终端数量与位置。手术室、ICU、急诊抢救室等重点区域应确保终端密度足够,避免因争抢接口影响抢救效率。终端面板应采用国际通用的颜色和防错插设计,不同气体使用不同形状的插孔,如氧气为白色、吸引为黄色、压缩空气为黑色,并配备清晰的中文标识,防止医护人员误接。同时,终端安装高度应符合人体工程学,便于操作,尤其在病床两侧均应设置,满足不同体位操作需求。
规范操作流程是保障安全的核心。医院应制定统一的《医用气体终端使用操作规程》,明确各类气体的连接方法、使用前检查步骤,如检查接口密封性、有无漏气、拔除顺序等。医护人员在使用前必须确认气体种类与治疗需求一致,连接时确保插头完全卡紧,避免松动漏气。使用完毕后应及时关闭设备端阀门并拔除插头,减少系统损耗和污染风险。同时,应加强岗前培训和定期考核,提升全员规范操作意识,杜绝野蛮插拔、随意拖拽管道等不良习惯。
建立定期检查与维护机制是系统可靠运行的保障。医院设备管理部门应将气体终端纳入日常巡检和预防性维护计划,定期检查终端密封圈是否老化、插拔是否顺畅、有无漏气现象。对发现漏气、卡滞或损坏的终端,必须及时更换或维修,严禁带病运行。建议建立终端档案,记录安装位置、启用时间、维护记录等信息,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。
优化医用气体终端管理需系统施策,通过科学设计、规范操作、定期维护和有效监管,全面提升其安全性、可用性和管理效率,为临床医疗提供坚实支撑。